气虚体质易中暑
金银花清热解毒胜过绿豆
中暑在夏季十分常见,说明市民对此缺乏清楚的认知和有效的应对办法。吴教授指出,有三类人尤其需要注意预防中暑:体弱多病或慢性病患者;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;气虚体质(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)的人。气虚可以从面色、皮肤、骨骼等方面体现出来。比如经常睡不醒、没精气神,皮肤松弛、肌肉软塌无力,骨骼不强壮等,都属于气虚体质。气虚的人往往容易出汗,容易感冒,无论年纪大小,都容易中暑。
除了高温午后减少户外运动,避免过度疲劳,保证睡眠等,吴教授介绍了一种“防暑茶”:西洋参3g,麦冬12g,金银花6g,食盐少许,代茶饮,开水冲泡,闷15分钟后即可饮用。西洋参是补气的良药,茶里有它,阳气不容易泄掉。麦冬是清凉滋补之品,养阴润肺;还有一个特殊作用,能够保脉生神,人参和麦冬放在一起,麦冬能祛除参的热性,却不伤参的补气作用,反而增加疗效。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类的药,能避秽解毒,解暑效果比绿豆更好。三个东西放在一起没有药味,外出旅游的时候随身携带,可以解暑气,恢复体力。
古代验方治腹泻 健脾又养生
夏季腹泻主要分三种类型:急性肠胃炎、传染性疾病和慢性腹泻。慢性腹泻,中医称之为“慢性泄泻”、“便溏”。急性胃肠炎应注意饮食、餐具卫生,避免辣椒、浓茶等刺激性食物,遇到一天突然超过5次腹泻,随时有可能脱水,应尽快就医;上吐下泻伴有发热的症状,吃一些常用的药并不管用时,也必须马上送医院。
但也有很多人胃肠道非常敏感,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拉肚子,容易水土不服,中医称“肠胃不够厚”。中药里真正有“厚肠胃”作用的只有白术,它是“脾胃之正药”,能够健脾燥湿,让脾胃功能逐渐强壮。古代在很多情况下白术都用作长期保养脾胃的药物。古医书记载的“白术粥”就是效果非常好的例子:炒白术15g,生姜3g,大米250g(用文火炒至米色变黄,直接用米做的粥没用,注意不能炒糊),加水煲成粥食用,每日1次,坚持一个月方可见效。它对虚秘的病人也管用,能改善肠道的排便功能。
慢性腹泻有的持续多年,中医认为是脾虚湿盛造成的。夏季的暑热含有大量的湿气,会导致腹泻加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现代医学拿这种腹泻没什么办法,中医倒有很好的经验和疗效。
中医大家张锡纯的“一味薯蓣粥”不仅能治溏便,味道也好:生怀山药500g,轧细过罗,每次用30g粉,调入适量凉水,放在炉火上熬煮,不停用筷子搅动,开两三次就可成粥。如果是小孩服用,可以少加一些白糖。
薯蓣就是山药,是中医里面非常好的养生保健的药品,能健脾胃,补肾气,化痰,润皮毛。那么多药材中,效力能达到皮毛的,只有黄芪、山药和首乌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山药能够止泻,现在还有人认为山药能够长肌肉,有些人吃什么都不胖,想增肥可以吃山药。所以,千万不要因为山药很平常,忽略它的强大作用。
出自宋朝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的“参苓白术散”:去芯莲子肉30g,炒薏苡仁30g,砂仁30g,桔梗30g,炒白扁豆45g,茯苓60g,人参60g,炙甘草60g,白术60g,山药60g,以上各种磨成粗粉,每次取6g,用两枚红枣加水煮15分钟,去枣连药末服下,早晚各一次。这是原方原剂量,绝大部分慢性腹泻,吃一两个月就会痊愈。如果下腹有寒凉感,可添加30g炮姜,有暖肠胃的作用。
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的参苓白术丸也是由此发展而来,但水丸疗效不如煮散好。煮散是中医的传统方法,用料少,效果好,凡有效,必是特效。
失眠是条狗 越怕越睡不着
一次睡不好不叫失眠,必须是连续的影响生活的才算失眠。吴教授总结说,不要怕失眠,把它当狗一样,学会平静共存,不用吃药就自然好了。因为,原发性失眠是精神层面的问题,短期内不会对身体造成非常大的伤害,所以不要过度惧怕。
结合临床实际,吴教授提醒避免三大误区:1.不应对睡眠时间要求过高。调查显示6.5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长,过多或者过少的睡眠时间都会影响健康,甚至使死亡率升高。2.不应对睡眠质量要求过高,其实做梦也是深度睡眠的一部分。3.不应将失眠后果严重化。失眠的人往往偏敏感,神经衰弱,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神经性疾病。
不建议在失眠初期使用安眠药,因为容易产生依赖,甚至加重病情。中医看来,如果是单纯失眠,没有治不好的,但吃过安眠药之后,就比较难治好。推荐给没吃过安眠药的失眠者一个很好的“枣仁安神茶”:炒枣仁45g,知母15g,天麻15g,代茶饮,在下午和晚上服用。枣仁是安神助眠的,记住必须是炒过的枣仁。中医说阴阳平衡才能睡着觉,知母就是驱火的能使阴阳协调。天麻对神经系统的很多病有效果,对神经敏感类的很管用。
另外,不要用酒助眠,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;不宜饥饿或过饱入睡;不宜在睡前聊天、忧思恼怒;避免在午后喝茶或者咖啡;注意枕头要软硬合适,高度适中,睡下后一个拳头的高度为宜;勤泡脚;还可做内关穴按摩。总之,人在晚上要安静下来才容易入睡。
心静自然凉 盛夏宜吃姜
《黄帝内经》中的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记载道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” 中医讲究人与自然是一体的,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,要跟自然、阴阳协调起来。夏天三个月,万物生长茂盛,天地之气交合在一起,少睡一些没问题,作息应该跟着太阳走。不用怕太阳,不能闷在屋子里,适当出汗,整个人要有往外开放的一个状态,中医说夏天是一个疏泄开放的季节。心情不能太过暴躁,暑气容易伤心,夏天如果身体不和自然融合在一起,到秋天容易得病,冬天病情容易加重。
炎炎夏日,生活起居该注意什么呢?夏天想要有清凉的感觉,不是靠着有电扇有空调,心静自然凉:避暑有要法,不在泉石间,宁心无一事,便到清凉山。饮食上:瓜果蔬菜好,卫生很重要,冷食有节制,运动不过劳。建议虚寒性体质的人在夏日少吃凉性食品,多吃热性食品,不贪凉阴冷。太过的贪凉阴冷对身体伤害很大,到外边活动应注意时间,建议在早晨和傍晚,不要过度。
另外,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建议尤其是虚寒性体质的人,老年体弱的人,夏天在解暑的同时吃热性的姜。推荐老中医路志正的吃姜方法:鲜姜泡醋一周左右,每天早上吃两三片。对慢性虚寒性疾病,对慢性的呼吸道疾病、肠胃疾病都有显著疗效。